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动态 >> 招生快讯 >> 正文

【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育教学特色案例:自动化电气类专业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2023年12月20日 08:59  点击:[]

本网讯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以2009年自动化专业启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改革为新起点,以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示范,探索与实践了“全程、深度、共享”的自动化电气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一)畅通校企合作三大通道,创新合作模式与机制,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互利共赢

通过畅通校企合作、企业专家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校企文化和科技合作三大通道进一步拓宽和丰富了校企合作形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交流机制,校企协同育人的热情和积极性得到提升。

1.遴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拓宽合作形式,畅通校企合作通道

选择与本专业高度关联度的企业,签订学校、学院、专业三个层级的合作协议,从宏观上保障校企协同育人的开展。企业通过设立奖学金、建立实验室、赞助学科竞赛、创设实验班等参与人才培养。

设立奖学金。企业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各种资助形式,用以鼓励品学兼优的学子持续努力。企业通过设立奖学金宣传了企业,并在过程中锁定人才、选拔人才、择优聘用,实现了校企双赢。

创设实验班。根据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不同要求,设立创新实验班,培养满足企业特殊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协调、互动和分享等长期合作模式达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目的。

共建创新实验室。企业提供相关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学院提供场地,共同组建联合创新实验室,为学生个性化培养、企业特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验保障。

产学研实习基地。企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了解社会提供了条件,同时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为企业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窗口。

2.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协商机制,畅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通道

相对固定的人才培养体系修订与毕业生评价反馈交流。为使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每2-3年邀请国内知名高校、行业、企业专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题研讨会。

固定的专业实习开展。校内实习以校内老师为主进行指导,校外实习以企业工程师为主进行指导。实习环节集中安排在学期初或学期末,均有企业工程师参与,便于集中指导。

固定的毕业设计指导。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由企业根据相关科研项目情况进行拟定,安排校内校外双导师进行指导。

3.形成稳定的校企科技文化合作机制,畅通互利共赢的交流通道

相对稳定的企业招聘与新生教育宣讲。为使新生更好的了解专业并制定学习规划,每年9-10月企业会安排专家进校进行专业讲座和企业文化宣讲。

相对稳定的交流互访。每年学院走访签约企业,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企业的实际生产问题,商讨科技项目合作、科技公关等事宜。

校企科技合作。通过校企稳定的交流机制,企业将生产过程中的技改项目可以委托学院教师们进行技术攻关,也可以联合申请各级各类项目。

(二)重构课程与实践体系,纵深企业参与教学各环节,实现校企全过程育人

通过重构2-5-1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四层次递阶式实践教学体系,为企业全过程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创造了条件,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与产业体系的紧密结合,校企导师共同参与教学与实践指导实现了人才培养全流程校企紧密结合。

1.重构2-5-1模块化课程体系,以适应企业全程深度参与教学各环节

2-5-1课程体系。打破传统课程教学组织体系,以人格价值塑造、科学原理运用、科学规律探索、工程素养培育、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紧密产业发展趋势,重构2-5-1模块化课程体系(2个基础模块,5个专业模块和1个综合实践模块),为企业深度参与课程教学提供了条件。

2.2-5-1模块化课程体系特色

每个学期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核心专业知识”模块,打破传统课程安排的流程,企业专家以该模块内容进行讲座或教学指导,从内容和时间上为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或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

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明确,以融合专业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知识转化为能力为目标。通过精讲多练,让每一个学生“懂原理、会设计、能制作”。

对于学生而言,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和体系化,有利于集中精力完成知识到技术能力的转化,再通过1年以上的企业工程实训,进一步强化其工程能力与综合素质。

对教师而言,克服了原有单兵作战不利于开展项目驱动实践的缺陷。通过教学团队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沟通、交流与协助,促进了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对课程体系的把握。

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助于教师工程能力的提升,一个学期教学,一个学期工程实训,能够切实保证教师的工程能力持续提升,跟得上技术的前沿发展。

3.重构四层次递阶式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次培养

强化工程教育理念,以尊重个性、强化能力、拓展素质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以工程素养熏陶—工程基础训练—工程能力提升—工程系统创新为核心的四层次递阶式实践体系,校企协同着力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

以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组织为例,由学校专家教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为一年级新生开设专业导论和工程伦理课程,通关参观校内外实验平台或实习基地,认识自动化和电气工程概念,了解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专业自信,明晰发展方向,做好专业与职业发展规划。

(三)融通校企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师资—平台—教学等优质育人资源

组建校企双导师团队,发挥产教融合优势。

建立人才培养的校企双导师制,发挥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各自优势。校企师资双向介入,以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将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教师组建教学、实践、竞赛、科研、创新等团队,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实现共同进步。

1.优化整合校企科研与教学平台资源,创建学生创新中心

共建共享平台资源,保障四层次递阶式实践体系的实施。构建学校科研机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企业实习基地“三结合”的资源共享实践实训教学平台,为开展四层次递阶式实践体系的开展提供平台保障。

共建学生创新中心。搭建校企双资助的学科训练与竞赛平台,企业可以赞助某项赛事、也可以为某项赛事提供训练的专业仪器设备、也可以设立某一领域的学科竞赛,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2.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共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共同开发了4门虚拟仿真课程、编写了4门教材等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工程研究与创新能力提供了优越条件,同时也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实现了共建共享。

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目前已完成矿区供电系统综合保护虚拟仿真实验等4个教学项目。

开发和编写了精品教材。不断探索和总结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的成果,编写了知识内容紧密衔接产业发展又适合与学生学习的教材,将学科竞赛、创新中心等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优秀的项目和案例写入教材、或编写成为实践指导书,为学生和企业新入职员工的学习提供了参考。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聚焦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通道不畅、参与人才培养深度不够、校企育人资源共享不够三大教学问题,探索并构建了“全程、深度、共享”的自动化电气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为推动新时代高素质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此育人模式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形成的,是对校企协同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的经验总结,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际,探索的模式能够大力推动学校工程教育走深走实,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培养面向新技术、新产业的高素质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文、图/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编辑/曹泽)

上一条:【学院人才培养特色】法学院:学悟行信,铸牢底色——新时代法科生红色法治教育探索与实践 下一条:【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外国语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展示

关闭

联系我们

电话 0797-8312508、8312088

传真 0797-8312088 

邮箱 07978312088@vip.163.com 
 

  • 江西理工大学招生在线

  • 江西理工大学

  • 招生就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