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学院创建于1958年,前身为江西冶金学院机电系,1972年更名机械系,2001年4月成立机电工程学院,由原机械系、自动化系和理学系一部分组成,2011年4月划分出部分专业组建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学院现有机械工程、智能制造、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省示范性硕士点。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省“双千计划”人才5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省高校骨干教师2人,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2人。在校本科生1600余人,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330余人。
旗帜鲜明讲政治,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
学院党委发挥“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落实”的功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三优先三满意”、落实“三联系”,做到建班子带队伍、抓基层打基础,管干部聚人才,凝心聚力推动学院快速发展和赶超进位。
建立健全“党委-支部-班级-党员”四位一体的防、管、控、导意识形态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监管机制,按照“双带头人”要求,选优配齐基层党支部书记和支委,实现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建立党支部-系(中心)协同机制,大力推行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党建工作与学院目标考核同部署同落实,切实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机械设计党支部获江西省红旗样板党支部,教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次(2019)、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次(2021)、江西省赣鄱先锋“群众身边的好党员”1人次(2019)、校优秀党务工作者2人次,2020和2021年获批校级先进基层党委。
一流建设显成效,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
大类招生,深化了特色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扣有色与钢铁产业链升级发展和新兴专业的交叉融合,按特色方向进行课程模块优化重组,深化了在矿山、冶金等领域凸显行业需求的机械类人才培养特色。
多措并举,打造了多元化一流本科教学师资队伍。加大了人才引培力度,精心打造了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十佳教师”等一批教书育人楷模。
互助发展,优化了校企协同的产学研用育人体系。围绕有色、冶金产业链设计课程体系,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校企协同,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与江西铜业、江钨集团、上海宝钢等企业建立2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引入企业师资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四创融合,夯实了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适应行业深刻变革,遵循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规律,融合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将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赛事贯穿专业培养全过程。
机械工程学科在“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连续被评为江西省重点学科,第五轮学科评估跃升为C。机械工程是江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被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6年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机械工程专业在江西省排名第一。2020年通过全国专业工程教育认证,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江西省“十四五”一流专业建设点(特色专业)和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五星级本科专业点。
学院现有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3个,首届江西普通本科高校金牌教师“金牌青年教师”1人(2020),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1人(2022);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获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8门、省级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课程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获立项省级教改项目18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2项;发表各类教学研究论文58篇,出版“十三五”规划教材3部(各类教材总计13部);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1项,最佳创意奖1项;各类教学竞赛获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设计创新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4项。
人才培养强特色,夯实矿冶行业育人路
学院秉承“育人为本、质量立院、特色强院、和谐兴院”的办学理念,扎根赣南苏区、赓续矿冶精神,倾力打造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立足赣鄱大地,服务有色产业,深度建设矿冶特色机械工程学科,以培养服务有色金属行业和赣南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
厚植红色文化,传承三实精神,构建了矿冶机械特色的VMCP德育育人机制。提出“价值塑造(Value)、使命驱动(Mission)、协作与领导力(Cooperation)、践行力(Practice)”的矿冶机械特色的VMCP德育育人机制。一年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人格健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年级深化融入苏区精神、矿冶“三实”精神(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等,镌刻学生矿冶情结和行业使命感;三年级融入苏区将军故事、客家文化等进课堂,培养学生领导力和协同能力;四年级深度融入雷锋精神、阳明心学等,培养有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践行者,实现为谁培养人的目的;四个年级德育教育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构建了具有矿冶机械特色的VMCP德育育人机制。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科教融汇,创建了双驱动四融合的矿冶机械协同育人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育人消除对专业方向偏见,改变对矿冶行业狭隘认知;师生融合,深度介入专业导师团队,激发学生服务行业志向;学赛融合,以赛促学组建兴趣小组,实行四年不断线兴趣育人;德能融合,根植红色基因于实践,增强对专业方向的情感认同,铸就学生热爱行业、扎根地方、乐于奉献的特质。
打造了3个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和3个校级特色学术团队,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形成“双融-双互-双促”模式,教研团队双融合,教研平台双互补,教研成果双促进,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形成学术方向与专业方向相匹配的育人新模式;深化机械基础类课程及机械制造综合实践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鼓励学生早进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成效卓著。学生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1人(当选为共青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代表),“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5人、江西省“全省向上向善好青年”2人、江西省优秀共青团员2人。
学生在全国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等110余项,获批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被江西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大学生示范社团”荣誉称号,助力我校成为江西省唯一入选高校位列“全国高校机器人竞赛指数”前10%榜单;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对学生发明的“监考机器人”和“学霸寝室获奖60项”等事迹进行了深度报道,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的高度关注和肯定。
2018年、2021年分别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组)西南赛区亚军,于2018年11月以江西省大学生足球赛第二名的成绩,成为全国十六强的队伍。
学院学生参与的合唱团自2016年起已连续六年受中央广播电视台总台邀请赴京录制CCTV合唱春节联欢晚会。获江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江西省优秀个人;作品亮相全省高校劳动教育成果展示交流会,劳育事迹被《人民网》报道。
六十五年来,学院已培养的2万余名毕业生中,大部分活跃在钢铁、有色、机械制造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以及政府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许多毕业生成为了技术骨干、管理骨干、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领导,其中包括原宝钢集团董事长,现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正部长级)徐乐江,中国科学院院士赖远明等在内的一大批杰出院友。
(文、图/机电工程学院微信公众号 编辑/曹泽)